骨质疏松与科学补钙
骨质疏松是以骨量降低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,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。退行性关节炎、滑囊(膜)炎、颈(腰)椎病、肩周炎等都是骨质疏松的表现,严重者还可出现自发性、压缩性骨折。
我们的骨质,其实是处在一个不断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中,就像一个跷跷板,这一过程,会随着年龄、激素、疾病等的状态,发生变化。在30至35岁期间,骨骼的骨密度达到一生中最高点,之后骨吸收过程慢慢的大于骨形成过程,尤其是女性,由于绝经后激素水平的变化,骨量的下降会更快。一般女性50岁之后,男性60岁之后,骨质开始快速流失。
骨代谢与钙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?
钙是人体重要的矿物质,99% 存在于骨骼和牙齿内,其余的1%分布在血液、神经及各种软组织中。骨骼组织中的钙离子能够与磷离子构成羟磷石灰结晶,沉着于胶原组成的基质上,维持着骨的坚固性。
当身体缺钙时,一方面由于缺少构成骨的原材料而导致骨代谢向骨吸收方向加强,导致骨质破坏;另一方面由于血钙下降,将导致体内的甲状旁腺分泌亢进(甲状旁腺素可升高血钙),从而增加骨吸收,分解骨组织,使钙由骨组织中游离下来进入血液,供给其它生命活动所需。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了单位体积的骨量减少,所以缺钙是造成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钙剂的补充能减少骨丢失,是基本的辅助治疗。
1.婴儿的钙主要来自于母体,出生后补充维生素D,就没有缺钙的风险。所以,1岁以内的婴儿没必要单独补充钙,1岁之后可根据情况补充。
2.11-18岁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,对钙的需求量会更高一些。可以适当补钙。
3.女性在备孕时、孕期甚至产后,钙的需要量会更大一些,建议额外补充满足宝宝和自身需要。
4.成年人35 岁左右骨密度达到顶峰之后钙的流失速度加快,也需要关注补钙,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补充钙质。
每天喝 300 毫升牛奶,吃500g绿叶菜,适量的豆腐和坚果,基本就能满足需求了,值得注意的是,虾皮、骨头汤并不能有效补钙。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并不能保证如此规律的饮食,如果确实做不到,可以适当补充钙剂。
常见的钙剂主要有四大类:无机钙、有机钙、活性钙、新型钙。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特点:
个体化、针对性选药、用药,才能起到最佳效果。
(1)健康人群:临睡前、清晨或餐间服用最佳
夜间骨骼对钙的吸收力度最大,导致血钙水平在后半夜及清晨最低,此时补充,能使钙剂得到更充分吸收和利用。
两餐间服用可减少食物对钙吸收的干扰。如谷物、茶、巧克力、咖啡中的植酸以及某些蔬菜中的草酸可与钙形成难溶性的盐类,阻碍钙的吸收。
(2)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:
建议选择有机钙,因为无机钙必须先在胃酸中溶解,释放出钙才能被利用,会增加胃肠功能的负担。
(3)一日剂量,分次服用
把每天的补钙量分成较小的剂量分次服用,可以显著增加钙的吸收。也不要追求钙含量特别高的钙片,最好选择小剂量、分次服用的方式补钙。
(4)补充微量元素
补钙同时应注意促进钙吸收和钙代谢的维生素D、维生素K2的补充,以及微量营养素铁、锌的补充,但要注意钙、锌不能同服,应先补锌后补钙,间隔2~3小时为宜。
(5)需长期补钙的人群:间歇补钙
可服用钙剂2个月,停用1个月后再重复服用。具体补钙方案建议咨询专业医生,在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(6)适量补钙
不要过量补钙,过量钙摄入干扰其他微量元素如锌、铁、镁的吸收和利用,反而不利于健康。
结语:骨质疏松虽然是“沉默的杀手”,不积极防控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,但是因为可防可控,所以大家不需要过度忧虑,只要预防得当,就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发病风险,健康骨骼,健康生活!
1.补钙,还是建议以合理膳食,多参加户外活动为主,药物补充为辅。
2.如果补钙时出现了不适情况,如恶心、胃疼、便秘等,可以通过多喝水,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,或换一种钙补充剂来缓解,如仍不缓解,请及时就医。
参考文献:
[1]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.中国儿童钙营养专家共识(2019年版)
[2]李静.口服钙制剂的合理选择与应用[J]. 中国现代医生, 2008, 46(2): 81-81.
淄博市骨科医院 王琦